《活着是为了什么》

《活着是为了什么》
作者:伍思源



兔斯基的这张图片很有意思,因为曾经有好长的一段时间,我就如左边的那只兔子:整个头都浸泡在水里,呼吸困难、心乱如麻——这种感觉是如影随形、无时无刻的,只有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工作上(有时甚至无法集中)才能暂时忘却,但是只要一停下来,又会涌上心头,令人坐卧不安、夜不能寐: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持续压抑,好不痛快...

  活着是为了什么?
  提出这个问题的可能会是以下几种人(这也是我所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意识到的):
  1、没有生育(养)过小孩,没有进过产房或者在产房外徘徊过。
  2、没有照看过老人(病人)并直至上山(送去火葬场)
  3、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不知何为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近乡情怯),不大念旧、怀旧。
  4、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不大热爱、感兴趣,什么节日都不想过。
  5、对自然、科学、人文类话题或纪录片不大感兴趣。
  6、对当下时事、政治、军事类话题不大感兴趣。
  7、没有从事过公共服务行业的工作(如军人、警察、医护、教师、环卫、消防等),甚至还未参加工作,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企业。
  8、没有特别深的兴趣(或者叫嗜好),比如足球、股票、钓鱼、麻将、围棋、象棋、茶艺、中医、武术、弹琴、书法、戏曲、绘画、收藏、盆栽、园林、雕刻、歌舞、阅读、创作、登山、旅游、摄影、养宠、音响、游戏、学习、DIY、烹饪、台球。
  9、身处人群(包括亲人)之中却倍感孤独,颤抖的内心发出呐喊却又得不到回应。
  10、(在感情、家庭、身体、学业、事业等上)遭受了(过、着)严重的打击、压力。
  11、很少出门(不管是会友还是逛街、远足),却又自觉经历丰富,看透一切。
  12、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或者说,即使有信教,但是并不虔诚)




  人之所以会烦恼,是因为对生命赋予了太多自然需求以外的东西。

  生命本无意义,因为无论做过什么、发生过什么事情,所有的、相关的一切,终将都会灰飞烟灭,尘归尘、土归土:翱翔的飞鸟、畅游的鱼儿、奔走的兽禽,对于它们来说,一粒粟、一口水、一草窝,就是生命的全部。

  生命很卑微。抛开无垠的宇宙中的地外生命不说,单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身上都住着过百万亿的细菌(大约1014次方,而银河系的恒星数量也才不过数千亿)
  目前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大约是70亿,换句话说,光是人类体内的生命数量就达到了7000万亿亿:这远远超过了整个宇宙的恒星的总数量(据推算,约不到1000万亿亿)。我们有理由相信,生命,在宇宙中是常态般的存在(试想一下:从地球上发射一支载有噬甲烷微生物的火箭到土卫六,土卫六若干年后也许就会变得生机勃勃了)
  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生命,人类,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旅程中看似无常的生、死、聚、散,都显得那么平常。

  生命也很短暂:草虫一夏,长亦不过百年。
  或许一夏太长。那年,我站在了儿科ICU的外面,旁边,门内,是已经上了呼吸机的婴孩,门外,是恸哭的家长...
  百年也太短。韶华白首,不过转瞬:这样的表述也许太过主观(但是我实在不想用空洞的数字去修饰、对比),很多时候,回首往事,一切恍如昨日,如梦、如烟。
  当一再见惯重复上演的悲欢离合之后,生命的长短也就变得不再重要。

  生命是宝贵的。这与生命的长短无关,而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只有属于它自己的唯一的一次:只有今生,没有来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至少懂得了两件事情:
  一、活着,首先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人性中的自私是生命趋利避害的本能,只要不违法(仁义道德只能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要想避免人人自危,必须而且只能依靠法律),都应该得到理解(注:有时候,理解不等同于接受)
  二、善待每一个真心对你、对大家好的人。

  生命的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认为活着就是为了把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如果一定要为生命赋予所谓的意义
  其实每一样东西,不管有没有生命,都有它的价值,而这个价值,需要在其自身以外的事物身上才能够得到体现(即:所谓价值,是对其它事物而言的)
  比如说,一块玉坯,如果没有被人挖出来,也许就一直埋没在某个山沟里头了,但是如果被人挖了出来,然后再经过切割、去皮、雕琢、抛光、装饰等工序,那么,就可以成为一件可供人佩戴、观赏、收藏的艺术品——于是乎,玉坯的价值就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了。

  遥远的太阳,每天都在发热、发亮,温暖着地球上的生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条件,直到有那么一天,燃料耗尽,最终变成一颗寂静的白矮星。
  千回百转、奔腾不息的河流,绵延不断的春雨,晶莹剔透的露水,皑皑白雪,这些都是水的“化身”,悄无声息,润泽万物。
  层峦叠嶂的山群,葱郁茂密的森林,色彩斑斓的平原,弯弯曲曲的丘陵,又为众多可爱的小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一)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
  对于大多数生命(下面特指哺乳动物)来说,能够安全健康地将后代哺育、抚养成年就是其价值的最大体现。
  注一:这里说的后代,并不拘泥于是否亲生,有时候甚至是跨越物种的:这种情况在自然界中偶尔也会见到。
  注二: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艰辛。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巴巴地将自己的孩儿托予他人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虽属无奈,但是至少能让对方活下来);和平如现在,即使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各种层出不穷的事故、环境污染、食物污染,也让许多家长忧心不已。有道是,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注三:自然界的动物,为了增加后代的存活几率,往往会以数量取胜。

  复杂一点的动物还会有群体,甚至是社交行为:
  狼,为了能够抓到奔跑能力比它们更强的猎物,会接力追逐;虎鲸,为了把冰面上的海豹晃到水里,会集体发力,制造大波浪;角马,为了抵御狮子的攻击,会围成一圈,犄角向外;企鹅,为了抗寒保暖,会紧密地聚集在一起,轮番替换最外层的同伴;同样是猴子(族群不同),为了挣夺树上的果实、地盘,会成群出动,大打出手,宛如一场战争。
  上述动物,其个体的价值就体现在了族群、种群身上:通过众多个体的团结、努力,让群体受益(成功地抵御了外敌、恶劣的自然环境,获得了生存所需的食物、资源)

  而人类,智商要稍微高一些,集体行为也丰富一些,因此价值的体现形式也多一些。
  注一:除了前面所说的哺育、抚养后代,人类还有赡养行为: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老去、失去劳动能力甚至是生活自理能力的一天,这个时候就需要子女、社会的瞻养和关怀。
  注二:价值是有大小之分的。不同的行业(或者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岗位),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都各不相同。对于个体来说,如果其所在行业(岗位)的影响力、影响范围越大,那么,当其价值得到体现的时候,(价值的)体量也将越大。
  在我看来,做公共服务(这是一个比较大而且重要的范畴,可以说,关系到民生的都属于公共服务事业,下面我将挑选部分项目进行讲解)的、做企业的、做科研的、做慈善的、做媒体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都比较大。

  军人:因为资源、语言、种族、文化、信仰、体制等方面的冲突,战争似乎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国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类管治的基本单元。然而,国与国之间是只有利益可言的(因为即使是亲兄弟、两夫妻都会有闹矛盾的时候,在国与国之间感情用事,最终只会牺牲国民的利益),因此需要军人肩负起保家卫国(如今已经延伸到海外了)的使命,其责任、价值之重不言而喻。
  警察:与军人的职责相似,不过警察的工作主要是对内的(维持社会秩序、治安,为大众提供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
  消防:在各种事故、自然灾害的现场都能看到他们奋不顾身的身影,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作战经验以及合理的临场指挥,直面险境,挽救损失、拯救生命。
  医生(护士):战时要做后方支援,平时要高强度地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护理、手术甚至疫情,医护人员的付出不是一句“救死扶伤”就能概括。
  教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知识的传播者。学校教育有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师资队伍的知识比家长系统、丰富;校园环境相对来说更有章制,安全、宽松;有许多同龄人可以在一起互相交流。在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独立思考能力、积极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环卫(环境卫生):这是一个很笼统(但是却很重要)的概念,环境保护、废污处理、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的影响到人类健康的因素都属于环卫概念。其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寿命,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是非常多的:除了普通的生活垃圾,还有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医疗垃圾、电子垃圾、工业垃圾、核废料等等。做好垃圾的后续处理工作(如分类、回收及循环再用、回收及另做它用、再处理【如碳化、固化、钝化、无害化】),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贴近自然,但是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至少目前形同虚设的垃圾分类、粗方式的填埋是不行的),甚至是改变生活习惯、生活模式。
  据说三十多亿年前的火星也有着厚厚的大气层(跟现在的地球相似),但是由于火星的直径只有约地球的一半多一点(从宏观上来看,这点差距其实是很小的),所以无法产生足够强的磁场以抵御太阳风,其大气也就一点一点地被吹走了——我想说:人类要想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发展空间,必须严肃、正视垃圾处理的问题,并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哪怕是再小的)行动,这远比各种乱七八糟的末日话题来得真实。

  做企业的: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值得令人尊敬的。它可以为老百姓提供就业机会(这可以养活许多工人乃至其父母、子女),又可以为国家增添税收(税收又可以用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改善民生以及生活环境等等)
  做科研的:其产品一旦被成功研制或者创造出来,影响到的将会是整个企业(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国家(增强国防实力,改善民生,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甚至是全人类社会(如一些疾病用的疫苗、药物)
  做慈善的:一方面可以为有需要的人给予最直接、最快速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净化个人(甚至是社会)的心灵。其实做慈善并不一定要有很多钱(正所谓积小成多、集腋成裘,二十?五十?一百?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腾出来),有些时候甚至是不需要钱的(用行动一样可以帮助、温暖到有需要的人)
  做媒体的:媒体是一把影响范围非常大的双刃剑(尤其是在这网络互连的时代),可以至善,亦可以至恶。当它发挥应有作用(让群众知情,反映民意、监督施政、凝聚社会)的时候,是至善的。遗憾的是,当其从业者众、素质良莠不齐(甚至不怀好意)的时候,往往会成为至恶(滋生民粹、撕裂社会、妨碍施政,导致恶俗横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比如,有两个要好的男演员,其中一个要结婚娶妻了,媒体一个一个地嗷嗷叫“另一个怎么办?”,这种做法,看似有趣,实则恶俗,其间接结果就是校园男男泛滥、艾滋横行(都有数据支撑,介绍从略)

  注三:有时候,价值的体现是需要时间的。比如:学习,为了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以备后用,需要长时间地付出努力和汗水;春天的耕作,到了秋天才能够收割、储藏;又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等说法。
  注四:价值是可以传递、传承的。比如:先辈积累下来的知识,创造出来的(博大精深而且极具多样性的)文化。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守护这些遗产(因为那是我们的根,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因素),让它们可以继续惠及我们、我们的后代。

  有次到银行的柜员机存水电费,旁边忽然来了(确切地说是推来)一小孩,小孩坐在轮椅上面:身子已经严重伛偻、四肢也已经干瘦扭曲(不知道患了什么疾病这么严重)。她指了指柜员机的界面并说了一些话(声音很微弱,我听的不是很清楚),于是在旁的妈妈就耐心地解析给她听,完了之后小孩给了个回应,妈妈也微微地笑了...这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好好活着,勇敢地活着,就是其最大的价值了吧...




  (二)爱与信仰
  前面说过,活着,首先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虽然说,生命的意义(价值)跟其长短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如果能够活得长久一些,对于个体来说,毕竟是件好事。
  要想活得长久一些,首先要自爱。自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安全意识,另一个是健康意识,再一个是法律意识。

  安全意识主要有:居家安全(如防盗、护栏,用水、用电、用火、用煤、用煤气,危险物品摆放等);出行安全(如交通工具的选择及使用、交通规则的遵守及礼让、远离或谨慎涉入险境【如险山、险水,不怀好意的人,危险的动植物,治安较差或有可能爆发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环境】等);饮食安全(如用餐环境或食物来源的选择、食材或饮用水的预处理等);工作安全(如做好高危工作【如容易出现意外的工作、可能会慢性影响健康的工作】的防护措施、规范化作业流程等);行为安全(如一些危险的运动、动作等)等方面。

  健康意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身体、生理上的健康(介绍从略),一个是心理上的健康(可以分为发现价值、实现价值、享受人生和乐安天命四个部分)
  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这点在前面的内容中有详述):驱动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绝对不是什么乐观精神呀、心理平衡呀、要坚强呀之类的空洞词语,那只不过是阿Q式的精神,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乐观、坚强的,只有找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并为之付出努力和行动才能成为生活的勇士。
  享受人生:每个人都应该主动(是的,主动,这点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或者欠缺行动,认为生活就是工作、学习、照顾老人家或者小孩)发展一个(或一些)良好的兴趣(我更喜欢用嗜好这个词),否则的话,很难调节枯燥的生活,而生活也会失去很多色彩。
  在本文的开头我也列出了一些兴趣,不过除此之外还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比如:学会欣赏和感受古老的传统文化(逛逛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看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或书籍;玩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丰富的游戏;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打起点精神、投入点,给自己一个开心的理由;研究研究中医,学习一下养生之道)、多点亲近大自然或者观看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多做一些有益身心的运动(如跑步、体操、羽毛球、乒乓球、骑单车等)
  乐安天命:这点将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详述。
  注一:要平衡好兴趣的成瘾性以及自制能力(以不耽误学习、工作为宜)
  注二: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这点真是屡试不爽:轻则食欲全无、彻夜难眠、无法集中注意力,重则加剧旧患的疼痛、出血(鼻血、便血)

  法律意识:人类是具有社交行为的动物,作为个体,在行为上要顾及群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纪守法、文明礼让,否则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皮肉之苦、牢狱之灾,搞不好,甚至连命也丢了。


  爱人。除了上面的“自爱”,爱己及人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更重要):一方面,这是体现自身价值、诠释生命意义的重要机会;另一方面,人类是群体动物,往往只有身边或者周围的人都好起来了,自身才能好起来。因此,爱己及人,非常重要。
  爱的种类有很多,这取决于个体与所爱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家人关系、恋人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甚至是与社会、环境、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过不管是何种关系,爱都是需要用心经营和付出的。


  信仰:一个已经被广泛定义的词。
  对于古人来说,可以是天地神话,可以是日月星辰,可以是浩瀚大海,可以是一棵古老的树木,可以是一块奇怪的石头,可以是一条湍急的河流,可以是一位立下功绩的人物,也可以是一个蛊惑人心的教派;对于现代人来说,可以是一套哲学思想、主张或者主义,可以是一份曾经的荣耀,可以是一支悠久的球队,可以是一首引起共鸣的歌曲,可以是一部温暖人心的电影,也可以是一个美满的家庭,不一而足——如你所见,信仰是一个已经被玩坏了的词:凡是可以用来寄托精神的东西都可以被冠以信仰的名义。

  有人说,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话其实并不全对。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儿孙满堂家庭美满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长命百岁没病没痛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名成利就位高权重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就是幸福,也是不一而足。
  但是,有的人明明不幸福(至少在绝大多数外人看来是不幸福的),却又自觉很幸福:比如深陷传销或者邪教的人。这些拥有信仰(如金钱、财富,保护自己的“神”【注:从上面的定义来看,信仰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接受与不接受之分,它与人性中的美好并无直接关系】)的人往往也会觉得自己很幸福。

  信仰是必须的吗?在我看来是不必的,但是有则更好。
  之所以说不必,是因为当一个人找到他(她)的自身价值、懂得什么是爱之后,就可以驱动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所有动物,它们都没有所谓的信仰,不也是好好地活着?)
  在我看来,能够接受的信仰有两种:一是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我们来自自然,终究也会回归到自然);二是能够展现人性中美好一面的人(如那些守护过、爱护过我们的人)或事物(如慈善行为、公益活动,公正严明的法律,仁义道德...
  注:第二点常常会被伪善者利用,比如靠嘴巴行善的、编造各种段子规劝世人的佛教徒(他们的行为是带有隐藏目的的:为了宣传自己的教派,手法可谓炉火纯青,后面再述)

  狭义上的信仰指的就是宗教。
  这个世界有神吗?在《佛教的四大危害》(最终更新)一文(后面简称佛教四大危害)中,我用蝴蝶效应证明(其实是反证)了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神(人的意念、脑电波在离开躯体之后,只能以混沌的形式影响着世界,因此是无法确切地【单凭意念】创造出天堂、地狱这些东西的)
  虽然说这个世界并没有神,但是“神”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这个世界——只要它还有信徒:往个体上看,当一个人有了精神寄托(如相信有了神灵庇护、死后可以去天堂或者得永生等)、内心处于平静状态的时候,是有益身体的,并且,“神”的教义也将会影响到这个人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往群体上看,当周围的人都相信某个“神”并且遵循其教义进行活动、生活的时候,作为个体,他(她)的行为就要三思了,否则可能会被视为异类,不被其他人所接受。
  或者我们可以重新定义“神”:凡是能够寄托他人精神、影响他人思维(行为)的人或事物都可以被称之为“神”。
  注:为了吸引或者留住信徒,大部分的教派都有吸引信徒(或惩罚叛教者)的教义或方法,后面再述。


  有神与无神是一对矛盾: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在科学、教育、医疗不断发展的今天,宗教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少,那么将来会不会被放进博物馆?答案:不是也不能。

  之所以说不是,一是因为宗教的种类有很多,其成因及构成也不尽相同:有多神的,有一神的,有无神的;或者,有的本来是无神而后来又发展成有神的(如儒教、道教)
  注:孔孟、老庄对鬼神之说最多只是暧昧(大概是因为当时技术有限,不能证明有之,亦不能证明无之,故而只能敬而远之;而他们口中所谓的鬼神,也不是某个特定的具有思维能力、活动能力的物象,更像是天地万物、自然之力),由家成教之后才吸收了众多本土的杰出能人异士为神(这点很好,参见上面“信仰是必须的吗?”)

  二是因为宗教本身也可以有贡献:我更喜欢用“建设性”一词(让大家及自己都过得更好:如基督教的医院、红十字会;儒教的治国修身理论;道教【太多,介绍从略】)
  注一:这里我想谈谈儒家(这并不是说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农家】没有建树,而是因为当前的讨论处于“教”的层面:在我看来儒家和儒教是没有分别的,核心思想相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有神化),谈谈儒家思想的其中几个贡献:
  降低法治的成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修身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约束力,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人的犯罪倾向——这是从源头上降低法治的成本)
  有利于社会稳定(自由、民主、人权,这些理念玩不转的东西也有很多,比如:社会治安【中国的治安就比大多数西方国家要好】,不过这里我想谈的是另一样东西:当这些美好的理念遇上极端宗教、邪教时会怎样?答案是灰飞烟灭。此时,只有强而有力的君权思想才能守护好这些美好的东西)
  有利于国家稳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有利于主体民族的发展;“大统一”思想有利于国家体量的壮大:国家的体量越大,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民主思想的不足:认知有限、盲目跟风、缺乏大局观和全局意识的群众太多,并且容易被舆论引导,最终让民主变成民粹,继而阻碍施政、撕裂(甚至颠覆)社会;不同派别上台后所制定的政策往往会大相径庭,因而导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没有连贯性;事无大小都要经过一轮或多轮的复杂流程(如提交议案、讨论【见到更多的是抹黑、扯皮、谩骂、撒谎、表演,甚至动粗】、投票、复核等)才能够落地,这会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和时间,甚至错失良机;要赢得选举,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政治献金”:在获选后将会以各种形式回馈给金主)来进行拉票活动,这其实也是一种腐败;一切事情皆以票数的多寡来定夺,无法顾及少数人(哪怕只比对方少一人)的意愿和利益;生育能力越强的群体越有政治优势。
  君权思想的不足:权力越集中,越容易产生腐败(腐败又会造成人民,甚至是国家利益的损失,不过最糟糕的还是导致公信力的缺失,继而纲纪废弛、四维不张,人人自危,无力应付外事,乃至丧权辱国);越容易出现“不作为”现象(害怕担责);越容易出现“官僚主义”作风(如乱作为、和稀泥、漠视工作效率);越容易使政策的执行僵化(面对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许多人还是担心“说多错多”、“做多错多”,继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仁义道德的不足:过分强调仁义道德,会弱化人的法治观念,最终导致社会道德沦丧;过分讲究仁义道德,又会使人做事畏首畏尾,缺乏果断、魄力。

  注二:(贡献)这点我在佛教身上看不到(详见佛教四大危害)
  少林功夫算不算?这样问的绝对是武侠小说或者电影看多了,下面我将谈谈少林武僧的来由,然后再借几位古代军事权威专家之口,指出“少林功夫”的荒谬之处(按事情发生的顺序,分别是戚继光、俞大猷、吴殳)
  所谓少林武僧,其实是由僧兵演变而来的(僧兵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的“部曲”制度,至宋朝时止,遂演变成武僧),主要用作保护寺院的财产(即保安),年月不好的时候还可以用来防范抢粮的饥民、殴打欠租的佃户(古代的少林寺,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地主、恶霸。当然,近代也好不到哪里去,参见皮定均的回忆录《铁流千里》)

  这伙人本来是没有什么功夫可言的,就是棍棒厉害点(棍棒与保安,绝配)
  我们看百科词条“少林功夫”,有这么一句话:“如戚继光在讨论武术流派的时候说:‘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乍一看,少林寺之棍好厉害,好有名气。
  不过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发现,戚继光并没有进行过什么讨论,这句话是出自他于1560年写成的《纪效新书》,其前面还有一些内容,比如:“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从这几句话可知,戚继光对套路武术的看法是不堪大用、上不了战场、只是花花技巧,然而可以用作强身健体,所以保留,并放至诸篇之末、归结成卷(注:有人拿卷中出现的“遇敌制胜”、“取胜於人”、“无有不胜”等词来为这些杂耍辩解,但须知道,表演、理论与实战是相去甚远的。此外,原文还指出了这些武术的不足,介绍从略)
  在‘少林寺之棍’之前还紧接着一些武术,比如:“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可见,作者并没有特别看待“少林寺之棍”,最多只能算是知其名、和青田棍法差不多,至于什么“给以极高的评价”就无从谈起了(词条原文:明代,少林棍法已闻名于世,戚继光、郑若曾、程宗猷、茅元仪、吴殳等人均给以极高的评价。另注: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词条中的“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记载了明代‘三十有一’‘使棍之家”,首提‘少林棍法’”这句话读着好奇怪,于是查了一下原文(《江南经略》卷八兵器总论):“使棍之家三十有一,曰左少林,曰右少林,曰大巡海夜叉,曰小巡海夜叉,曰大火林,曰小火林...(兵器总论中并没有记载少林拳,可见当时知名度并不高)”。
  ——从原文可知,《江南经略》在介绍数十家使用棍棒的门派时,把少林派放到了第一位,这说明,少林棍法在当时是比较有名的,不过这与“给以极高的评价”亦有一段距离(注:郑若就一文官,对武术并无甚解,而且这世上名不符实的东西多了去了,见下)

  1562年(听说少林寺的棍法很出名)抗日名将俞大猷造访了少林寺,不过在观摩之后却觉得名不符实(曰“已失古人真诀”),于是和尚们就找他切磋了,结果全败,遂拜他为师并派了两个和尚随军学习。从时间上看,程宗猷(1561年生)所著的《少林棍法阐宗》应该已经吸收了俞大猷的棍法理论,换句话说,少林寺能拿得出手的棍法其实是外来物。

  词条中的“明清之际的吴殳更是将少林棍法称为‘棍家绝业’”这句话就更荒谬了,吴殳《手臂录》中的原文是这样的:“少林自擅棍家绝业,意不能已于枪,而又自矜其名,不肯外学,乃移其棍法中之似枪者,益扩充之以为枪,终为朱紫之相乱。”
  ——原来,所谓的“棍家绝业”是少林自擅的(自擅:自作主张,自卖自夸)
  除了上面的批评,《手臂录》中对少林的负面评价还有很多,比如:“少林全不知枪,竟以其棍为枪,故马家法去棍尤有枪,少林去棍则无棍也”、“少林之八母,鱼龙平列,已失枪家正眼,其广布诸势,全落棍法。”、“大抵少林枪法,只是隔靴搔痒”、“少林不逮(不及)峨嵋,而身势亦稀”(后两句出自吴殳的《无隐录》,即《手臂录》的续篇)
  经过大量的查阅,我发现,直至明末清初,少林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棍法(而且其精髓还是俞大猷所授的),但是到了现在(或者说清末更合适吧),忽然就集百般武艺于一身了:“据少林寺拳谱记载,少林武术套路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攻法套路156套。”——大抵所谓的“少林功夫”其实就一文抄公吧,不过这倒也挺符合佛教的特征,后面再述。

  补充一:《纪效新书》词条中有这么一句话:“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这句话是杜撰的,因为不管是《纪效新书》的原文还是戚继光相关的史料、著作(如《练兵纪实》),都没有这句话。此外,网上流传的故事:戚继光诵经(《金刚经》)超度阵亡士兵,也是杜撰的。在戚继光相关的史料、著作中并没有发现他对禅家(佛教)有所提及、赞赏,相反,戚继光本人对这些所谓的高僧非常鄙视:印象极差、不堪用(见《凤凰周刊》2010年第31期)
  补充二:达摩和少林功夫没有什么关系(达摩处于南梁,而僧兵的最早记录是隋唐)
  补充三:达摩和易筋经也没有什么关系(对《易筋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而且《易筋经》里面的“易筋”、“洗髓”等理论都是属于道教的)
  补充四:散打和少林功夫没有什么关系。
  补充五:要想了解真正的佛教,推荐一部央视纪录片《废奴》。
  补充六:(佛教)偶尔的一些小恩小惠,不过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教派,后面再述。

  注三:在佛教四大危害一文中我有说过,佛教是一切恶行的帮凶,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接受的(反正都可以用报应之说来进行辩解)——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口中所谓的慈悲,其实是虚伪的(不好的际遇、境况,其实都是“应得”的报应)
  七七事变,在召开“宗派团体及社会团体恳谈会”之后,日本的僧俗就开始积极地投入到战争的支持中去了:从随军开教到赤膊上阵,无恶不作。

  注四:背弃誓言(主张死守南京、与南京共存亡),弃南京而去(还错误地事先断了后路),最终导致南京被屠城的唐生智就是著名的“佛教将军——这个称谓还是他自诩的,荒唐到要士兵受戒并佩戴大慈大悲救人救世胸章:这些人也是最先开溜的。

  注五:偶有善举的汉僧并不能改变佛教毫无建树的本质(如寂然法师:栖霞寺当时亦是一方地主,拥有良田千亩【出自《栖霞寺1937》传真法师的采访:“当时寺里有1000多亩良田,既然收留了这么多难民,当家和尚就把寺里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而这部电影也是他筹拍的。经过了解,古代凡是有点名气的寺院都是一方地主:寂然法师还和当时搞教育的黄质夫及其学生争过地产】,在日占期间曾经救助过2.4万名难民【原因有三:其一,当时的栖霞寺有游历过日本、懂日语的僧侣,能与日寇做基本的交流,减少摩擦;其二,栖霞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并且离当时的国际安全区较近;其三,难民势多】)

  注六: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遇事总是想着“报应”,那么社会法治精神是无从谈起的,而其性格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卑劣、歹毒(统称劣根,再加上不思进取、逆来顺受、敛财敛丁敛地且不需纳税等因素,历史上在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又号称佛都】建都的朝代都很短命)


  之所以说不能,原因也有二:一是因为教派众多,历史悠久,你没有办法同时让所有人都不相信“神”。厉害如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文化大革命,都没有办法完全把宗教断绝,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宗教也将会继续(世俗化,以文化的形式,受控地)影响着世界。
  注:我们姑且弄一个叫“意念文化”的词来装载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吧。凡是单纯地依靠意念(念力)就能实现的事物都可以被归纳到“意念文化”的范畴,比如:动漫游戏中的法术、魔法,灵异小说中的神仙鬼怪,影视武侠作品中的超人、神功...

二是因为大多数流行的教派都有吸引信徒或者惩罚叛教者的教义或方法(儒道是个例外:前者是靠统治者自上而下的灌输,而后者则是一副顺其自然的姿态)

以佛教为例:
成佛可以得永生(利诱),谤佛要下地狱(恐吓);众生皆有佛性(直接就被代表了【这句话跟神爱世人有得一比,而且比后者更加隐晦、主动、强势】);编造各种劝人向善的段子以提升自身形象(注:衡量一个教派好与坏,并不能以“导人向善”作为标准,因为如果不“导人向善”,它就会被世俗所抛弃);编造甚至伪造各种奇迹以鼓吹佛、菩萨的力量;把一众名人拉下水,利用群众的盲从心理往自己的脸上贴金(见《被佛教徒绑架的爱因斯坦:佛教与科学的论述谎言》一文);偷换概念,把民间对工艺品(比如佛像)的收藏行为说成是对佛教思想的认同;只挑好的、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进行宣扬,并且选择性地无视了与自己有关的负面信息(一百个佛像,被地震压烂了九十九个,他们就会拿剩下的唯一一个说:看,这是奇迹!这是菩萨显灵了!这是佛祖显灵了!),甚至撇清关系(比如衍生出来的邪教)

利用、攀附、唯心化自然哲学或科学(如“因果”,见佛教四大危害一文【现在又出了个量子佛学】);把自己和其它出名的宗教捆绑到一起(如三教合一。道藏中并未允许或记载过可以佛道双修,也不承认所谓的三教合一:这只是佛教为了自身发展而为之);疯狂的抄袭(佛教的伪经连他们自己也分不清、数不清:其实佛教本身就是抄袭自婆罗门教【轮回理论、业报理论,都是源自婆罗门教】,来了中国又抄儒道);吸收并矮化其它宗教的神(如关羽成了寺院护院【关羽皈依的依据竟然是《三国演义》中的段子,而非真实反映三国历史的《三国志》】,中国龙居然“喜欢”听佛经【见“天龙八部”、“龙女成佛”等词】)

同化批判佛教的人。对于批判佛教的人(尤其是言辞犀利,权力、名气巨大者),佛教徒们往往会说他们是菩萨——这种看似自虐的逻辑,实质上却是在以退为进、极其虚伪的:根据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所有色相(包括菩萨)皆是虚妄的(故而没有“好”“坏”之分),因此,佛教徒说一个人是菩萨,并不意味着他在讨好这个人(相反,对于批判佛教的人,佛教还有专设的“拔舌地狱”),但是他们这样说,却可以带来不少好处(一来可以得到轻饶【毕竟大多数人都喜欢听奉承的话】,二来可以抬高自己的形象【“我佛慈悲”啊】,三来可以贬损批判者的形象【批判者“咄咄逼人”啊】,四来还可以试图归化对方)

丑化批判佛教的人。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就很经典(据考证,都是古人杜撰的【历史上并无苏小妹其人】,用来抬高佛印、佛教的形象):苏东坡说佛印是牛粪,佛印却说苏东坡是佛,于是就引申出了“苏东坡心里装着牛粪”的意思——如此一来,批判佛教的人就全部成了低素质、别有用心(说到别有用心,佛教徒们还喜欢给批判者扣帽子,说他们是某某教徒,故意攻击佛教)了。其实,评论一个事物是好是坏,自有衡量的标准、客观公论(这与批判者的自身属性【比如身份、地位、名气、财富、信仰等】和用意无关),如果一个事物明明是个祸害,那么,我们就应该狠狠地、毫不留情地批判它!

故作清高。佛教徒们总爱教人放下执念,然后以一副清高的姿态自居——这是无耻的:因为他们不用干活、不用为了生活而奔波(靠信众供养着),所以他们可以没有追求,没有追求,自然也就没有执念了(其实他们最大的执念是“成佛”),可怜芸芸众生,为了生活、生存,奔走于世,到头来还要被这伙寄生虫说教,其实,很多事情,顺其自然就好...
注:偶有清贫的僧人也不能改变佛教整体贪婪的本质(和尚最多也就只能种种菜,生活上的很多必需品还是得靠供养)

鼓吹信众塑像以扩大影响力。当然,他们肯定会说佛祖是反对偶像崇拜的——这种说法并不可信:第一,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亲自指导建造过几尊等身像;第二,小乘佛教的经典并无类似的文字记载,相反,却是认为塑造佛像是有福报的,见《增一阿含经》,佛陀曰“作佛形象者,今当粗说之:眼根初不坏,后得天眼视,白黑而分明。作佛形像德,形体常完具,意正不迷惑,势力倍常人。造佛形像者,终不堕恶趣,其福不思议。”;第三,大乘佛教的经典,如《地藏经》,也有许多的偶像崇拜的描述;第四,现实告诉我们,古往今来,佛教徒都是喜欢和鼓吹信众塑造佛像的,参见遍布各地的佛像、观音像(而且塑造的佛像越是高大上,“功德”越多,可以说,佛教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了人性中的贪婪,比如获得保佑啊、福报啊、奇迹啊之类的云云:“积德”已经成了一场功利的游戏【而且还是可以升级的,可以有各种快速积德、快速增福的方法】)
注:除了偶像(佛像),他们还喜欢吹捧舍利子(不久前有僧人烧出了观音状的舍利子,后来被证实是僧人的随身物品)

  ——这些奇淫技巧使得这个毫无建树、祸害无穷的教派得以苟存。




  (三)生命的尽头
  每个人的出身、处境、所走的路都不同,因此结局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平平淡淡,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有的人轰轰烈烈,喜欢挑战、成就自我;有的人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不知生活为所然;有的人豁达坦荡、逍遥自在,乐安天命;也有的人自私自利、无所不为,甚至恶贯满盈。

  我时常会发呆,或是想起小时候的事情,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或是想起自己曾经干过的蠢事,幼稚、自私得可以;或是想起曾经在一起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想起和他们在一起的开心日子——回忆是酒,可以让人暂时忘掉眼前的不快。
  注:记得有一位朋友曾经说过“所有的记忆,都可以成诗”,我深以为然,因为不管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所有的记忆,都是我们曾经活着的证明(这大概也是人们“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原因吧)
  又或是想到不可预知的未来,惶惶不可终日:毕竟生活(生存)的压力就在哪里摆着。我想绝大多数人都面对过困境(或者是学业、或者是事业、或者是感情、或者是家庭、或者是身体、或者是人生),令你无能为力、不知所措,甚至呼吸困难,好不痛快。面对困境,我们只能默默承受(当然,如果能够有人聆听、帮助那就最好了),调整心态(换个环境),负重前行(坦然面对)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尽头,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注一:没有尽头的生命就像永不陨落的流星,漫长而悲凉,因为你要不断地适应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食不知味(味道的种类就那么几种,即使食材的做法会有所不同,但是时间长了,始终会疲劳、厌倦);夜不能眠(无限的时间可以让你达成所有你想达成的目标,因此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动力、也不会有压力。人在没有烦恼、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失眠的,这种情况就好像置身于绝对安静的环境之中:会使人抓狂,产生幻听、幻觉);不知何为快乐(同上,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成就感,也不会有什么快乐,最终结果就是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成为历史的见证者:直至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不知何为悲伤(你身边的人都不会离你而去,所以“珍惜”、“悲伤”这些词也是多余的);所有的东西都同质化(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所有人都会成为集百般武艺于一身的高手,个性化根本无从谈起)...

  注二:“缘分”是一个伪命题,而且还是一个被玩坏了的恶词。
  之所以说“伪命题”,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轮回(详见佛教四大危害一文)。第二,如果说茫茫人海中的相遇就叫做“缘分”,那么这种所谓的“缘分”其实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清扫马路的大婶、开公交车的司机、卖猪肉的猪肉佬...——你不能否定这些例子(否则就是双重标准),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换句话说,所有的相遇其实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和所有(相遇的)人都有缘,等于和所有(相遇的)人都没缘。
  之所以说“玩坏”,是因为我们往往会持双重标准去看待所谓的“缘分”:一般只会在谈对象,或者想要拉近和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关系时才大谈“缘分”。
在粤语中,“缘”跟“玄”的发音是一样的,从使用上来看也差不多:虚无缥缈、飘忽不定,全凭个人的意愿。或者我们可以重新定义“缘分”一词:一个可以用来表示(曾经、正在、希望)与对方邂逅或者相处的词汇;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用来(维持、增进、解除、撇清)双方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说“恶词”,原因也有两个。第一,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功利化了(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被划分成四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样做不单只会离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还会使人的性格变得丑陋、自私),其最终目的是为佛教的轮回理论服务(同样被利用的词还有“因果”、“功德”,详见《佛教的四大危害》一文)
  第二,因这两个字而衍生出来的恶事太多:使人不思进取(枯等所谓的缘分的到来,蹉跎岁月,坐失良机:其实机会应该是由人创造的。就这点来看,松石道人的“尽人事,听天命”要好得多)、执拗不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注定的,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否则就接受不了),甚至为虎作伥(既然事情的发展或者双方的关系都是注定的、无法改变的,那么其中一方就可以尽情地蹂躏、伤害另一方了:反正都是“注定”的嘛)

  注三:用“爱”这个词来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合理:爱一个人,就是想要守护她(他),在她(他)的身上体现我们的价值——这也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具体我在前面的内容“爱与信仰”中有详述(这里只列出了其中一个方面)

  总有一个原因,或是疾病(自然衰老到了最后其实也是疾病),或是意外,可以让你倒下,继而力不从心,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渐渐衰竭——这个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痛苦的,所差别的只是承受时间的长短。到了最后,瘦得只剩下一具骷髅,不能言语,连挣扎的力气也失去了,视觉听觉逐渐消退,最后长眠,也就解脱了。
  注一:所谓的“痛苦”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痛苦: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自己,那么精神层面上的痛苦可能会多一些(不甘心自己将失去一切,不能再享受多一点),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心系他人,秉性善良,豁达坦荡,那么精神层面上的痛苦就会少一些,甚至没有——这些都和人生的经历有关,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看开了。
  有的是肉体层面上的痛苦:可能是疾病、创伤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过度治疗引起的,不过肉体上的痛苦,可以通过中医、药物来舒缓(注:有些药物吃久了会失效,所以应该尽量少吃、迟吃【许多人到了最后并不会感觉到痛,或者说,机体已经不再需要疼痛了吧】)
  注二:所谓的“长短”也是因人而异的,从数天至数个月不等,总的来说,跟个人的体质有关——有道是“千金难买老来瘦”:平时多点锻炼,饮食清淡点总会好一些。

  我们什么事情也不能做吗?其实不是的,而且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对于即将逝去的人,可以交代好相应的后事,宽慰好身边的人,甚至遗爱人间;对于身边的人,可以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善后工作,多点陪伴、关怀对方。
  注一:这个世界,如果有一种床,可以同时解决人的吃喝拉撒、睡觉、运动、洗澡、娱乐等问题,那么它一定很畅销。
  注二:殡葬业其实可以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所谓人性化,比如,火葬场可以设计得古色古香一点(清一色的混凝土、煞白的外墙,给人的感觉很不好)、鸟语花香一点。所谓个性化,比如,可以事先定制乐曲(播放哀乐,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只会徒添伤感),又或者,可以个性化骨灰(做成钻石啊、纪念品啊什么的)...

  我不认为这个世界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别,因为不管是宇宙大爆炸理论也好,宇宙大撕裂理论也好,我们终将都会回到一起(前者是所有的元素都会回到空间无限小的奇点,而后者则是所有的元素都会交织在空间无限大的空间【就这点来看,还是古人有先见之明:早已出现了合葬、衣冠冢等风俗】),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当你爱一个人,而又无法和他(她)在一起的时候,那么,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守护好这片大家共同生活(过)的土地——这句话对于任何人都适用。




  (四)展望未来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二、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速度。
  三、保护环境的决心,废污治理的力度。
  注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减缓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速度。比如,铺设计算机网络用的网线:以前用的都是铜芯(双绞线、同轴电缆),现在用的大都是玻璃纤维(光纤),甚至无线;组装计算机用的CPU、机械硬盘、主板等电子产品:以前的体积都比较大(这需要使用较多的金属材料),现在的体积都比较小(因为高度集成化),相应地,所需要使用的金属材料也会比较少,此外,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亦将大大地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以及损耗速度。
  注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毒类化合物等)的使用以及排放;另一个方面,可以对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回收、再处理,甚至无害化。
  注三:固体垃圾的处理构想:能够回收利用的就尽量回收利用(尤其是重金属:对水土的污染比较严重),不能够回收利用的就做无害化处理,再压缩、投放至远海(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用来造陆或者造岛,岛造成了又可以用来培育珊瑚礁、形成渔场;第二,可以依靠海洋的微生物对垃圾进行分解。注:垃圾发电似乎并不可行,因为除非能够找到有效的碳回收方法,否则,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将会加剧温室效应)
  注四:液体垃圾的处理构想:尽量回收重金属(如沉渣提炼、化学置换),然后做好相关的钝化、无害化工作,最后交给水生植物进行净化。
  注五:不管是何种方法,最关键的还是依靠政府的强而有力的统筹、执行和监管。
  注六:战争有时候是个好东西,当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无法调和、无法控制的时候,它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前提是主体民族的体量要足够大、意志足够坚强)


  对未来的构想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将会把月球、火星、金星等近地星体逐一拿下(使之成为人类的资源、能源基地),并在这些星体上构筑起不同级别的小行星防御系统——这估计要靠机器人才能实现(毕竟这些星体的重力环境与地球相差较大)
  由于利用得当(又或者新能源技术的出现:如人造太阳),地球上的资源几乎不怎么损耗,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贴近自然,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对未来的构想二:
  直至石油、煤炭、天然气、可燃冰等不可再生资源耗尽,人类仍然未能找到有效的能源替代方案——人类的高科技文明时代,正式宣告结束。人造太阳?或许有这样的技术,但是随着金属材料(尤其是稀土)的不断损耗,直至消失贻尽,电力将不会再有用武之地。
  这样也好,我们的生活终于可以回归自然了,环境也不会再受到破坏。
  还用梦回唐朝吗?呵呵,大概直接就可以体验汉唐的生活了吧:男耕女织,桑麻满圃;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逐鹿中原,诸雄争霸;乃至刀耕火种(注:铸刀需要用到铁矿石,所以我对这点有所保留,也许直接就回到原始社会了)


  全文完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佛教的四大危害》(最终更新)

《气候战争》

《基督教的没落与堕落》